(浙江日報5月7日訊)這兩天,居住在過渡房里的徐老伯,每天撕去一張日歷掐指算著日子,一年多的時間,他們的新居“銀鳳曉月”社區已經結頂,眼看就能入住了。他說:“我以前住在兩間陳舊、簡陋的平房里,孩子找對象沒有像樣的婚房。這次我們分到了三套新房,不用發愁了。”
像徐老伯這樣,鎮海456個自然村的10萬農民中,將有4萬多住進新建的16個農村新型居住區,另外一部分則向規劃保留的20個中心村集聚,最終形成36個農村新社區。
“鎮海農房改建進展快與引入社會資本分不開。”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。各地農房“兩改”中一直存在資金缺口,以清水湖村為例,村級可用收入236萬元,而建一個農民集中居住區的投資起碼上億元。這無疑影響了農房改建進度。
鎮海首創了“BT”模式改建農房,即選擇資本雄厚的企業作為建設的投融資單位,建成后由政府分批回購房屋,加快農房改建進度。該區所有鎮(街道)還成立了農房“兩改”投資公司,多渠道融資。目前,該區已采用“BT”模式融資10多億元,建設古塘麗景、銀鳳曉月、豐頤家園等3個農村新型居住區,其中前兩個已建成。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,可安置1萬多村民,僅此3個項目可節約土地470余畝。
資金一步到位,農房改建和配套規劃也能一步到位。由于資金短缺,以往農村改造通常只能先保證主體工程,給水、排水、綠化等配套設施不得不慢慢“上馬”,造成“有新房無新村”的現象。現在,有了充足的資本,建筑面積達22萬多平方米的銀鳳曉月安置小區在規劃初期就配上了雨污分流、雙回路水電、電視電信、小區智能化等設施,周邊還建成了中心小學和中心幼兒園等公建項目。農民們都說:“現在的農村住房,跟城市小區一樣美。”
農房“建后再買”給了投建單位更多壓力,促使他們傾聽民意。“我希望房子周邊能引入大超市,這樣買菜方便……”九龍湖鎮河頭村的村民在村民代表會議上提議。投建方代表一絲不茍地記下村民的意見。他們還將新開工建設的小區住宅戶型等具體設計方案全部公示,征求村民的意見,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后才施工。